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系室设置 >> 正文

智慧交通

2025年09月03日 11:34  点击:[]

 

一、专业历史与现状

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智慧交通方向,其前身起源于1995年中南工学院的交通土建专业,2000年南华大学成立后,专业更名为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2020年入选南华大学校级“一流本科专业”,2025年成为南华大学唯一获教育部批准的新工科专业。

 

二、专业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坚持“重德行、厚基础、重智能、强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土木类专业知识、突出的跨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具备从事智慧交通及相关领域的设计、施工、技术研发、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及管理运维等工作的能力,具备跨界发展从事机械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工作的潜力,培养政治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三、师资与条件

专业现有教师18人,其中具有教授等高级职称9人,拥有硕、博士学位者1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双师型教师比例高,都具有工程背景实践经验。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衡阳市科技局基金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共计4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10余项。在Thin-Walled StructuresEngineering Structure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完成科技成果转让10余项。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教改项目1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获教学成果及教学比赛奖励10余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部级竞赛奖励50余项。出版规划教材和专著《道路交叉设计》、《道路工程毕业设计指南》、《道路勘察设计》、《测量学》等10余部。

专业设有智能建造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和建筑与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依托土木工程建材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和结构工程实验室,同时重点建设了“沥青材料及沥青路面实验室”、“桥梁模型及虚拟仿真实验室”、“路基及路面工程检测技术实验室”,实验室配置了混凝土3D打印机、多轴机械臂实训平台、航测无人机、全站仪、GPSRTK等仪器设备。专业的实验室面积达1466.7m2,仪器设备总价值为1106.339万元。

 

四、专业特色

通过掌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学科交叉前沿理论基础上,加强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城市立交等的智能设计、施工与运维的基本训练。依托省市级交通局、公路局所属设计院及其他合作公路桥梁设计公司,指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

加强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参与到实际工程施工和管理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工程建设的高技能创新人才。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科研能力,积极指导与鼓励学生参与“全国测绘技术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各类智慧交通相关的学科竞赛。

要求学生掌握测量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无人机测绘、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RTK测量仪的使用方法和技术,加强在智慧交通领域各种工程测量中的实践与创新。

 

下一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