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
建立“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教育新范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可胜任当前工作需要,更能胜任未来工作要求的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评价工作责任机构: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领导管理机构为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评价方案、评价办法和结果公布等工作。同时,成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工作组:
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
副组长:系室主任、教务办主任、学工办主任;
成员:专业骨干教师、本专业辅导员。
评价周期:1-2年。
评价过程:结合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社会发展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参考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的意见,经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完成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评价及修订。
评价方法:主要通过座谈、问卷调查和评审会等方式进行。座谈的主题和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基本理论知识、工程实践知识、工程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等方面。按照以上的内容,评价工作组召开评审会,形成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结果。结果分四档设置:非常合理、合理、一般和不合理。
结果使用要求:基于合理性评价结果,对现有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案进行审核并报学院备案,形成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最终版。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
为贯彻落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土木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支撑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学校制定《南华大学关于规范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的指导性意见》,学院制定《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关于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指标的办法》。
(1)课程评价工作责任机构、责任人和主要职责
成立课程评价组(隶属于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价组由专业负责人、教学副院长、校外专家、学院教学督导、系主任、课程负责人、学院教务办主任组成。课程负责人主要职责是课程达成值计算,完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和试卷分析。系主任主要职责是评价依据合理性的确定、课程考核内容合理性审核。评价组形成课程评价结果并督促持续改进。
(2)评价对象和周期
评价对象为该课程的全体学生;评价周期为1学期,评价时间为课程考核结束时。
(3)评价过程与方法
1)基础数据收集
课程目标的达成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教学方法为手段,通过考核结果(如∶考试成绩、作业成绩、测验成绩、平时表现等)来充分体现。逐一分解各个教学过程对不同课程目标的支撑情况。依据课程目标考核内容,整理考试成绩、作业成绩、课堂测验、平时表现等相关基础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2)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对课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值取课程分目标达成值最小值或课程分目标达成值的平均值,若达成值在0.6以上,则认为课程目标达成。具体计算方法分别如下式∶
最后形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4)结果使用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作为课程教学质量考核及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根据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结合学生评教反馈意见和教学督导组听课意见,进一步完善课程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考核内容和方式,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并提交给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
(5)证明该机制存在的制度性文件
为保障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对毕业达成情况的支撑,学校及学院出台关于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重要文件等。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评价机制
(1)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工作责任机构、责任人和主要职责
学院成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小组(隶属于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由学院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学院教学督导、专业教师代表、行业专家、学院教务办主任、学生工作室主任组成。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工作负责人为专业负责人,其负责组织专业老师完成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确定各指标点支撑教学环节,收集毕业生成绩等基础数据,进行毕业达成情况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内容进行持续改进。
(2)评价对象及周期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对象为南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当届毕业本科生;评价周期为1-2年。
(3)评价过程
1)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支撑课程数据收集
基于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由任课老师及教务部门提供支撑课程评价数据资料,包括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等。
2)确定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支撑度
对每项毕业要求指标点设置若干个支撑的教学环节,在实际计算其达成情况分析时采用支撑12项毕业要求的教学过程作为评价依据。主要教学过程根据其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贡献度(支撑度),分配其权重系数,每个二级指标点的支撑课程权重系数总和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