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赛内容
设计承受局部静荷载的纸质受力结构模型,结构类型不限。
1、结构模型设计:模型设计拟定书;
2、结构模型制作:结构模型现场制作及加载试验。
二、竞赛模型制作技术要求
1、模型制作材料
由竞赛筹备工作组现场统一提供相同规格的纸质竞赛模型制作材料。
(1)纸质材料
采用A1标准绘图纸。
(2)缝衣线
采用普通棉线。
(3)模型粘结剂
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强力胶(比赛时采用统一胶水,胶水总用量控制)。
2、模型制作工具
由竞赛筹备工作组现场统一提供相同规格型号的模型制作工具。
(1)美工刀:每个参赛队2把;
(2)剪刀:每个参赛队1把;
(3)铅笔;
(4)60cm直尺、三角尺、圆规;
3、模型技术要求
(1)模型设计所需信息
① 模型加载台:加载台平面不提供水平力限制,加载台的支座(中心)跨径为700×700mm,加载支点距加载盒底部距离为1100mm,具体见附图;
② 模型承载台:模型顶面或中部必须有一个直径为50mm的圆孔的承载平台,加载板尺寸为100×100mm,加载平台可不在模型水平投影面的中部,但应保证加载吊篮不与支架接触,本部分只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满足加载要求即可;
③ 模型加载板的标高不能低于支承点平面标高。
④ 承载吊篮重量约为10 Kg(比赛时按实际重量确定)。
(2)模型设计要求
各参赛队自由设计纸质结构模型(各种类型结构均可),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① 使用竞赛筹备工作组现场统一提供的结构模型制作材料、工具;
② 提供制作的相关结构模型的设计书(包括设计图),设计书提交后不得再予更改;
③ 现场制作的结构模型必须与提供的设计书完全一致;
④ 结构模型支座跨径为700×700mm(支点跨径),高度限制为150mm—300mm;
⑤竞赛评比委员会在竞赛现场接受对参赛模型用材的质疑。凡经竞赛评比委员会现场检验认定,参赛模型用材超出竞赛筹备工作组给定材料的,一律取消比赛资格。
三、加载试验要求
1、结构模型现场加载试验过程中,由各参赛队成员自行加载,另有2名工作人员协助。
2、加载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未经竞赛评比委员会允许的辅助工具。
3、每件参赛模型共有5次加载机会。其中前3次加载的荷载必须按照计算书方案进行(第一级加载必须大于承载吊篮的重量),后2次加载荷载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加载只能单调增加荷载,不允许先卸载后加载。每级加载后,必须持荷20秒以上(不含20秒)方能继续下一级加载。此外,在同一级荷载加载过程中,每次加载砝码的间隔必须小于5秒。每个参赛模型最大加载荷载为80Kg(安全考虑)。
4、参赛模型在加载实测过程中,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即视为被破坏或失效:
(1)荷载加上去后20秒以内(含20秒)模型坍塌;
(2)模型竖向或横向最大挠度大于跨度的1/10,测量点为跨中部位最大挠
度处;
(3)模型尺寸不符,不能顺利放上加载台并完成加载;
(4)竞赛评比委员会认为失效的其他情形。
四、竞赛评分细则
1、结构模型创作竞赛评分组成
竞赛模型最终评分由结构造型分和结构分两部分组成,其中:结构造型分10分,结构分90分,总分100分。
2、结构造型分评分规则
(1)结构造型分(10分)由竞赛评比委员会在结构模型加载前进行评定。每件结构模型不得标注任何参赛单位和标记参赛队的信息,只能标注由竞赛筹备工作组统一提供的分组序号;
(2)结构造型分按照构思新颖、外形美观、比例协调三原则打分,最高5分,最低2分;
(3)评分方式: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后,得分为余下评委评分的平均值。
3、结构分评分规则
结构分(90分)由模型设计资料分(10)和模型加载试验分(80分)两部分组成。
(1)模型设计资料分(10)
模型设计资料分最高为10分,最低为5分,由竞赛评比委员会在结构模型加载前进行评定。评分依据主要包括:模型设计的合理性,结构设计特点和创新要点、计算书与图纸的完备性。
评分前每件结构模型的设计资料隐去任何有关参赛单位(参赛队)的信息,只标注由竞赛筹备工作组统一提供的分组序号。
评分方式: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后,得分为余下评委评分的平均值。
(2)模型加载试验分(80分)
参赛结构模型加载试验达到S最大值者为80分;其他参赛模型得分=80×(被评模型S值/参赛模型最大S值)。其中,S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模型的最大承载力(Kg)
模型重量(g)×103 (注:模型的最大承载力为破坏之前一级荷载,或限额内最后一次加载的荷载,单位Kg。)
4、获奖名次确定办法
根据各参赛结构模型的综合总评分从高分到低分确定获奖名次,并当场宣布竞赛结果。
五、其它未尽事宜,由竞赛评比委员会研究决定。本竞赛规程由竞赛评比委员会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