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东南大学知名教授童小东应南华大学诚挚邀请,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专业建设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深刻报告,报告由南华大学原党委委员、副校长郑卫民主持。此次报告围绕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关键议题展开,结合东南大学的实践经验,为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一、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认证标准与学科特色的深度融合
童小东教授指出,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需紧跟学科前沿,紧贴社会需求,平衡“认证标准的统一性”与“院校特色的差异性”。他以东南大学为例,详细解析了该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演变逻辑:从早期的知识体系完整性构建,逐步转向“成果导向”的能力培养,同时融入智能建造、绿色建材等新兴领域。他强调,专业认证并非机械地对标条文,而应结合院校定位,构建“以评促改、认证赋能”的良性机制,避免盲目追求指标而削弱专业特色。
二、复杂工程问题: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的阶梯式设计
针对土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难点,童小东教授提出了“三阶能力培养模型”:基础课程巩固理论知识,综合实训强化系统思维,创新实践提升解决能力。他分享了东南大学“结构设计竞赛+实际工程案例”的融合教学模式,并强调课程大纲需精准分解毕业要求指标点,考核方案应聚焦于能力达成的证据链。他建议南华大学依托地域优势,将土木工程各方向与认证要求深度结合,打造差异化的培养路径。
三、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多维反馈机制构建
童小东教授多次强调,培养目标必须“接地气”,高校需建立“行业-毕业生-在校生”的多维反馈渠道。他分享了东南大学通过用人单位调研、毕业生职业发展追踪、在校生学习成效分析形成的动态校准机制,并提出了“目标合理性评价四要素”: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与行业技术趋势的同步性、与学校定位的一致性、与学生发展需求的适配性。他反对机械套用理论框架,主张“立足工程实际,回归育人本质”。
四、毕业要求的内涵:从指标分解到教学实施
针对2022版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的内涵,童小东教授剖析了常见误区,指出部分院校为追求指标点全覆盖,导致课程支撑关系形式化。他以“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抽象指标为例,提出了“能力融入场景化教学”的解决方案,通过灾害防治模拟、工程伦理辩论等教学形式,将抽象要求转化为可观测的学习成果。针对南华大学实际,他建议加强“课程群”建设,打破单门课程壁垒,形成跨模块的能力培养合力。
五、持续改进:驱动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
童小东教授直言当前认证准备中的形式化倾向,强调“持续改进不是‘补材料’,而是‘改教学’”。他分享了东南大学“三循环改进机制”:课程层面通过全员试卷流水批阅、达成度定量分析定位短板;专业层面建立年度改进台账,追踪措施落地效果;校级层面将认证要求纳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他建议南华大学借助信息化工具,构建“评价-反馈-优化”的闭环,但需警惕“数据过度量化”对教学创造力的束缚。
最后,在场的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童小东教授也进行了详细的回答。 南华大学副校长表示,童小东教授的分享“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操价值”,为我校推进工程教育认证、优化学科布局提供了清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