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学术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信息 >> 正文

李建国、程卫亚研究员学术报告会

2025年09月22日 09:38 秦悠 肖剑 张露桐 段俊颖 点击:[]


2025918日下午2:30,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于土木楼601会议室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会。特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李建国研究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程卫亚研究员,分别以放射生态学视角下的生态安全——一些问题的探讨”“核电厂放射性废气与废液处理技术及问题探讨为题作专题分享。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王东星教授主持,学院多位教师、研究生及相关科研人员踊跃参与,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首场报告中,李建国研究员以海洋放射性污染风险为切入点,结合放射生态学学科理论,系统阐述了放射性核素在水、土壤、生物等多介质生态环境中的迁移机制、核心模型参数,以及针对人类与非人类生物的差异化剂量评价方法。为让抽象理论更易理解,他结合北极苔原、近岸海洋等典型生态生物圈实例,通过具体数据与场景分析,生动阐释核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迁移过程;同时以福岛核泄漏事故后的生态监测数据为实证,进一步验证了核素迁移相关理论与模型的科学性,为生态风险预警与污染防控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

 

随后,程卫亚研究员围绕核电厂放射性废气与废液处理展开报告。他首先明确:各类核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放射性废气,当前行业内主要采用贮存衰变活性炭滞留衰变两类核心处理方式,并着重强调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孔径结构、化学稳定性等关键性能,对废气处理效率与运行安全性的直接影响。针对放射性废液处理难题,程研究员深入分析行业现状:现有处理工艺虽能满足国家标准排放要求,但仍存在微量放射性物质残留、可燃废物积存等潜在安全隐患。基于此,他重点介绍了高去污因子膜处理技术、高效吸附材料处理系统、抗污染型反渗透膜处理技术等行业前沿方案,并结合国家核工业发展规划与双碳目标,对放射性三废处理技术的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研究突破点进行了展望。

 

报告结束后,李建国、程卫亚两位研究员与现场师生展开热烈互动。师生们围绕核素迁移模型的本土化参数校准”“新型吸附材料的产业化应用瓶颈”“核电厂废液处理成本优化等关键问题积极提问,两位研究员结合自身研究经验耐心解答,通过深度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师生对相关领域的认知。整场报告会不仅为师生搭建了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专家对话的平台,更提供了宝贵的科研思路与学术启发。

图片3

图片1

图片5

 

  

下一条:李英民教授学术报告——从结构韧性再谈抗震结构破坏模式

关闭